天津大学致力于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大力营造知行文化,使社会实践成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练兵场”和“试金石”。
创新知行文化“孵化器”。建立社会实践课题组,设立不同类型的实践项目,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先后组织“风雨兼程、壮哉中华”“追寻党的足迹——重走红色路线”“峥嵘岁月稠,红色中国梦”等主题实践教育活动,推广“远洋之帆大学生社会实践”“绿色低碳·未来地标”等社会实践项目。连续10年实施“千百十工程”,即建设千个班团社会实践基地、百个院级社会实践基地和十个校级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日常性实践、双休日实践和寒暑假集中实践,实现社会实践“时间覆盖全年,人员覆盖全校”的目标。鼓励教师立项,设立“我的青春中国梦”等专业型实践项目,鼓励专业教师在一线指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积极打造社会实践新媒体和网络交互平台,2014年暑假共有 591支实践队通过建立微博、人人主页宣传实践成果,发布实践信息4000余条,参与讨论学生超过两万余人次。
强调知行文化“参与感”。自2010年首次引入学生“提案”制度,即面向全校学生“海选”社会调研主题。经个人申报、网络投票、专家评审等环节,最终选出“蚂蚁的天空——京沪蚁族群体调查”这一主题,11名学生在暑假体验“蚁族”生活,形成了6万字的调研报告,被《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报道。2011年寒假,来自建筑学院的三十余支调研实践队分赴全国开展“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调研,这种新模式也被《人民日报》报道并予以推广。2014年暑假,“彩云之南,乘凤撷羽”实践队奔赴云南省凤羽镇,踩在乡村教育空白点的做法再次被中青报头版报道。
争做知行文化“主人翁”。在实践主题设计上始终坚持立足校园、以人为本。每个假期组织三个特色实践:一是“回访中学母校,宣传天大形象”主题实践活动;二是寻访校友主题实践活动;三是就业主题专项调研,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集中开展就业现状调研。学校每年有900余支实践队、6000余名同学利用寒暑期开展社会实践,成为全校同学心中名副其实的“必修课”。通过实践,学生主动参与到学校宣传、招生、校友、就业等各项工作,真正成为促进学校建设的主人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