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1-04-15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山东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处长 赵凤文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等会议上多次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明确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改革方向和目标定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要求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教育历史新方位,落实教育发展新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健全党委和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牵引能力。要聚焦教育公平,抓住教育质量这个核心,突出系统集成,全面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部署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十四五”时期,继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依然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当前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任务。当前,教育改革全面进入“深水区”,那些共识度高的、容易改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基本都是些难啃的“硬骨头”,其中最硬的莫过于教育评价了。《总体方案》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面对新时代国家对高质量教育与创新人才的渴求,山东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成效这个根本标准,充分发挥好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牢牢抓好教育评价改革的“牛鼻子”,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构建符合我省教育实际、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多元化教育评价体系,这是当前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首要问题。
二、理清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政策基础和关键逻辑
从近年来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进程看,国家相继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对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和任务越来越清晰。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以及评价结果要取得各利益相关方认同的四大要求提到了战略改革的层面。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教育评价、考试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以“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统一考试成绩为两种依据,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参考的高考招生方案”。上述一系列文件和相关制度的出台,基本完成了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实现路径,体现了教育评价进入了多元化、个性化、全面综合发展评价的时代。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总体方案》坚持立德树人主线和破“五唯”导向,突出破立并举、系统设计、精准施策,提出了一整套具有制度性意义的改革举措,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系统性的施工蓝图。但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世界性、历史性、实践性难题,涉及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构建科学系统的教育评价体系,必须高点定位、系统谋划、统筹兼顾、全面发力。
三、把握新时代党委政府履职的核心要求和工作重点
《总体方案》提出,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破”的是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立”的是科学履行职责的体制机制,相应提出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3项任务,深刻回答了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的职责是什么、如何评价,明确了履职负面清单。
第一,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教育体制机制。在健全领导体制方面,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职责。在完善工作机制方面,建立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等制度。
第二,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提出对省级政府主要考核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突出问题等情况。在评价方式上,既评估最终结果,也考核努力程度及进步发展。
第三,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三不得一严禁”负面清单: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
四、做好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牵引和制度保障
《总体方案》将“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责”作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首要任务,充分凸显了党委和政府作为教育评价第一主体的关键作用,重申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这是保障教育优先发展、强化科学履职、落实教育责任的重大制度安排。这就要求党委、政府和部门要各负其责,全面落实教育评价改革第一主体责任。党委牵头“管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是各级党委对教育工作的具体职责,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政府负责“履职”,各级政府具体负责领导、管理、保障和推进本行政区域内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稳定工作。部门具体“尽责”,各部门要履行教育职责,及时出台改革政策,制定配套制度,落实改革目标和改革任务。只有各部门通力配合、协同推进,才能确保改革取得实效,全面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把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作为教育“十四五”规划的重中之重
贯彻落实《总体方案》,是教育领域一项系统性工程,更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重点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深化教育改革的阶段性新特点新任务,遵循教育评价改革“自上而下”的总体原则,高水平编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推动教育评价改革落地落实。“十四五”时期是我省实现“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任务的关键时期,“十四五”规划编制应紧紧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认真分析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存在的困难问题,谋大局、应变局、开新局,前瞻性地规划“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实现路径、重大工程和行动计划等,牢牢抓住教育评价改革这个“牛鼻子”,从推进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教育职责、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评价标准、强化教师教书育人使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全人岗相适用人机制、深化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等方面,结合山东实际明确落实举措,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克服“五唯”顽瘴痼疾,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不断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