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1-04-15关于强化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评价的思考
山东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 孙乐为
中央近日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落实中央要求,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对端正办学方向,克服“五唯”等顽瘴痼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强化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评价应坚持三项原则:
一、坚持问题导向
“十三五”时期,我省学校体育美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体育美育育人成效进一步增强,但与中央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工作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全社会对体育美育育人的重要价值认识严重不足,重智育轻体育美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二是学校音体美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缺练少赛,多数学生不能掌握必要的运动技能和艺术特长;三是肥胖率、近视率逐年升高的势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学生体质及心理健康状况堪忧。据我厅委托第三方机构检测数据,2016-2020年全省学生肥胖率分别为12.87%、13.63%、13.87%、14.22%、15.3%;2018-2020年全省学生整体近视率分别为59.37%、59.51%、61.98%,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体育、美育评价改革应从这些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完善各级党委政府、教育等有关部门、学校、校长和教师的考评机制,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肥胖率、近视率等指标与绩效考评、评先评优、职务职称评聘等挂钩,破立并举,务求取得实质性突破。
二、坚持科学有效
发挥体育美育的育人功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对学生体育美育的评价应突出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改革和完善体育美育考试制度,是现阶段最直接、最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通过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达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和美育活动的目的。我省应继续深化体育科目考试制度改革,采用“运动参与+体质健康测试+运动技能测试”方式确定体育科目成绩,以分数形式呈现,并逐步提高分值;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升学考试范围,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采用“过程性评价+专项测试”方式确定考试成绩,鼓励和引导学生认真上好每一节音体美课,积极参加每一次课外文体活动,努力掌握1-2项体育、艺术特长,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提升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坚持统筹兼顾
针对学校体育美育工作不同的责任主体和不同学段的学生,应统筹确定不同的评价重点和评价方式,对各级党委政府、教育等有关部门、学校、校长、教师应突出责任落实和体育美育工作绩效评价,对学生则应兼顾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目的是充分调动各方参与体育美育教学及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比如,强化省级教育督导,进一步完善省政府《对市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开展评价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2年下降或近视率连续两年上升的市县,对市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降低一个等次评价;建立学生体质健康与校长、教师考评挂钩制度,依据《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对不认真履行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职责,造成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持续两年下降、近视率持续两年上升的校长予以追责,对长期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挤占学生休息和体育活动时间,造成班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持续两年下降、近视率持续两年上升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取消其当年评先评优和职称评聘资格;强化学生体质健康测评力度,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定期组织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规范记录每一名学生每一学年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及其评定等级,测试成绩评定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评优与评奖,高中学校和普通高校学生毕业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的按结业或肄业处理。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抓住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增强使命担当,提高政治站位,结合各自实际,深化体育美育评价改革,推动各级各类学校不断深化体育美育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激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有效机制,帮助学生形成艺术爱好、增强艺术素养,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近期,我省应尽快印发实施意见,明确新时代全省学校体育美育改革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应尽快启动配套政策研究,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对地方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学生的评价标准和实施办法,确保切实发挥学校体育美育评价改革的指挥棒作用;应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校体育美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