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改革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21-04-15

浏览次数:627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罗公利


    教育评价反映着一个历史时期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评价改革的根本是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实施,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转变教育价值观、破解教育综合改革难题的一次重大创新,吹响了新时代加快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号角。
 
    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提升站位、深化认识,准确把握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时代意义
 
    两个百年历史交汇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大跨越。深刻认识把握新发展阶段,就要深刻认识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新时代人民生活需要从“物质文化需要”变成“美好生活需要”,而发展则从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成“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迈入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对于更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科学把握和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就需要高等教育深度融入社会发展进程,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肩负起服务国家、区域、行业的使命,大力提高发展质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源源不断输出高素质人才、高端科技成果和先进文化。
 
    当前,随着“双一流”建设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进入攻坚期,高等教育已从“跟跑”向“并跑”甚至“领跑”转变,而要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必须实现教育评价的现代化,建构起与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目标相一致的教育评价体系。《总体方案》根据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对教育评价改革进行了系统部署,第一次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加强教育评价的总体要求,第一次明确了教育评价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改革目标、重点任务、具体举措,第一次指明了落实教育评价的实施路径,为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指明了方向。《总体方案》对于未来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尤其是编制好“十四五”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极强的实践引领作用。
 
    《总体方案》抓住制约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矛盾,体现了以评价改革驱动教育综合改革的新思路。《总体方案》提出的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等“四个评价”,是重要的思路创新、路径创新。这必将有利于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有利于更加系统地考察立德树人成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通过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理论体系,强调要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基础上,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创新发展,激发教育活力,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动力;坚持协调发展,优化教育结构,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坚持绿色发展,引领教育风尚,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人文情怀;坚持开放发展,拓展教育资源,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坚持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追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进而推动教育规模、结构、质量、特色和效益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在人才培养方面,重理论轻实践,学校讲授的知识体系已严重落后于生产生活实际;在教师教学科研工作中,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培养的倾向;在科研评价方面,存在严重的唯论文、唯专利、唯奖项等倾向;在人才评价方面,存在以“帽”取人的严重倾向。一方面,学校耗费了大量资源,培养了“人才”、产出了“成果”;另一方面,社会需要的人才和成果却严重短缺。这些问题都是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表现,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教育就会偏离方向。
 
    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以教育评价改革驱动教育综合改革,既抓住了主要矛盾,又明确了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着力点。《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坚持问题导向,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贯彻落实《总体方案》,就必须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就必须要在更新评价理念、明晰评价标准、明确评价要素、完善方法技术上下功夫,设置更加多维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探索多元化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形成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
 
    同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必须辩证地看待“破”与“立”的关系。教育评价改革“破五唯”,破的是“唯”,重在打破教育评价标准过于单一、片面的做法,而不是全盘否定原有的教育评价体系。比如,反对“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不是不要文凭、不要帽子,更不是不要论文,而是反对将其绝对化、片面化,变评价标准的“唯一性”为“多元化”。在教育评价改革过程中,既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又要避免简单化,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的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灵活务实推进。
 
    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科学谋划、精准施策,确保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成果转化为教育治理效能
 
    新发展格局是对我国经济规模、结构、质量、形态、方式等方面的总体概括。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其核心在于构建坚实的自主发展、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形成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而国家创新系统成为该支撑体系的关键。
 
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行为主体,是人才第一资源和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结合点,承担着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提升国家原始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使命。当前,全球范围内教育和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同时国家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更加多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等学校必须要进一步明确在新发展格局中的职能定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力地承担起新发展格局赋予的使命与责任。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总体方案》既立足当下,也面向未来,既有宏观层面的战略部署,又有微观层面的细化举措,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高校贯彻落实《总体方案》精神要求,就需要坚持综合施策、精准施策,从目标设计到具体实践,落地落实党中央对教育评价改革的决策部署,发挥评价“牵一发而动全身”“落一子而满盘活”的作用,引领教育改革发展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
  
    在教育实践中,山东科技大学立足自身实际,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以破除“五唯”为导向,积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学校组织全校干部教师认真学习领会《总体方案》,更新观念,深化认识;全面对标对表《总体方案》,对各项规章制度和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坚持业绩第一的评价原则,全面修订中层单位绩效考核办法,对教学科研单位实施分类考核;坚持科学公正评价人才,修订学校“山海英才”“菁英计划”两个人才制度和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评聘办法,突出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下一步,学校将以贯彻落实《总体方案》为契机,准确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大势,科学确定学校发展定位,全面落实“一二三八十”的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奋力推进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二是进一步深化教师评价制度改革,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坚持以能力、质量、贡献评价人才,突出代表性成果在学术评价中的重要作用。三是进一步健全学生评价制度,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严格学业标准,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四是进一步聚焦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全面做好规章制度的“废改立”,统筹推进制度创新和制度执行,确保教育评价改革形成的制度成果转化为教育治理效能,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大空间。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关乎教育发展方向,关乎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作为教育管理者,既要有决心,更要见行动,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驱动教育事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